中國東陽木雕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不少粗具雛形的木雕工藝品。盡管現在看來這些東陽木雕非常粗糙和簡陋,但卻是人類將智慧運用于木材加工的創舉。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到了戰國時期,東陽木雕工藝已從商代用于制陶工藝中拍板的簡單刻紋和雕花槨板的陰刻,發展到產生了立體的圓雕工藝,實現了一次飛躍。
由于這類木雕需求量大,應用也非常廣泛,所以通常由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老藝人或工藝美術師設計雕制,再由工藝嫻熟的工人大量雕刻復制。因此在題材表現形式上就有一定的規范和程式,制作工序也很明確,分為出坯、修細、打磨、上光、配置、底座等流水作業。藝術木雕構思精巧,內涵深刻,往往具有獨創性,能反映作者審美觀、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其形式或寫實、或夸張、或抽象,還要結合利用木材的特性,從原始材料的形態屬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體現木雕藝術的趣味和材質美。